现如今,技术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未来的世界将是万物互联的“智慧型”世界。在这样智能化社会背景的趋势下,中国石化西北油田也将各种各样的智能角色应用于“智慧油田”的建设中。
“电检保姆”呵护“智慧油田”健康成长
“嗞嗞嗞……”在西北油田联合基地的空旷设备区域内,一位造型酷似“大白”的机器人,走走停停,逐一排查设备的仪表数据和运行状态,做好了随时“告状”的准备,这些仪表数据及运行状态实时反馈到了联合基地的变电站里。坐在液晶显示屏下的三名运行管理人员根据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控工作。
这就是名为“慧眼”电力巡检机器人,于2017年12月引进。“它集成了监控后台、红外测温、读取表计、红外成像的功能,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体检’管理。它可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小宝贝’,还有自己的‘专属小屋’呢。”电力调度科科长刘建军风趣地介绍道。
据悉,在电力巡检机器人尚未出现时,巡线工作一切纯靠人工,“过去每天巡线要按时按点,一趟下来至少要5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井上一些突发情况也不能及时发现。”来自联合基地的技术人员郑茂林说。
而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的闪亮登场轻易解决了这种问题,从人工手中顺利的接过了巡检的“接力棒”。机器人的巡视频率是人工的21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效率,为安全生产做出极大的保障。
“技术工人”帮助“智慧油田”高效生产
“两年前,若要掌握某口油井的含水比例,要通过取样、送检、化验、结果报告这些环节。这样一个流程下来,最起码需要4个小时,费时费力。”采油三厂的值守员工傅红兵说道。
为此,采油三厂经过攻关,创新提出含水在线检测技术,与人工化验对比的误差小于5%,实现含水监测智能化。为全面推进故障巡井奠定基础。
现在,傅红兵仅用10分钟就可以查看一遍16口油井的含水状况。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
其实,含水在线监测只是众多“智能工人”中的一个范例,还有很多的“智能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快递员”——参数远程传输、“管理人员”——加热炉温度控制、“检查测试员”——掺稀远程调控、“医护人员”——液面自动检测等共同构成了智能油田井站一体化示范区。
“这些‘技术人员’可是帮了我们大忙了,不仅使我们的工作形式发生了改变,人员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现在的一个计转站点分布有4-5人,有的计转站甚至无人值守了。”采油三厂管理一区的党支部书记赵传奇介绍。
截至目前,采油三厂已经建立了8-2与8-5两个无人值守计转站。它们所有数据都会传输到大站8-3,由8-3站直接进行监控。使得油田现场没有了“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从“人找事”变成“事找人”,在这样的井站一体化的管控下,油田的生产运行提效20%,降低工作量30%,用工总量减少了452人,优化现场操作人员80人。
现如今,智能油田的单井数据覆盖率可以达到100%,而由于网络的原因,视频覆盖率不到60%。“我们希望未来5G尽快投入,作为整个工业物联网,它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采油三厂的副厂长周全憧憬道。
“财务总监”督促“智慧油田”规划未来
“我们之前一年大概产生1200份纸质版结算,一份结算平均有30页,材料摞起来得有大概2米高了,有了智能财务机器人后就基本上是无纸化办公了。”采油三厂的财务科科长王宁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电子办公系统。
据采油三厂总会计师解洪勇介绍,今年4月23日,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智能财务机器人系统正式上线。传统模式下整个流程需要1-2个工作日才能完成。而智能财务机器人仅用2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项目流程。
过往,一个项目从填写签证单,到审核确定结算量,再到划价,最后生成结算单,最少要经历4天,经过7人接力才能完成,既费时又费力。现在用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直接提取财务数据,并实现自动划价,生成财务结算单,再由机器人自动录入发票信息,提交订单申请。
解洪勇表示,现在的企业要跳出财务看财务。结算、报账这些都属于小财务,要想做到大财务,就要通过智能财务机器人的高效运转,做好财务管理。“比如说根据市场油价的高低,我们就要决定接下来的开采量,以及是否要进行相应的增产或者减产,这其中就包括价值引领与决策依据。”
财务部的人员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并赋予他们新的角色。从财务会计着重到财务管理,将他们投身于数据分析,业务管理,业财融合等工作中。
“智慧时代”下,中石化西北石油局有“智能保姆”做好基础保障、“智能工人”参与生产运行、“智能总监”进行管理决策。“智能油田”正朝着“智慧油田”的道路上坚定的前行着。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